疫情反复冲击,纺织行业深受其害。然而,从5月9日的kok网页版经营汇报会上获悉,该集团棉织分公司前4个月却实现了产销两旺。他们成功的“法宝”是什么?日前,笔者进行了实地采访。
布机挡车工正在精心操作
棉织分公司车间内布浪翻滚,一派繁忙。“这样的场景来之不易啊!”常务副经理胡立朝颇有感慨地说,前几年,90%以上的订单要靠集团上游企业,生产很不饱满,也没有拳头产品。去年上半年,他们开始开发客户,那段时间,经理陈素娟和他跑遍了石家庄、藁城、深泽、河南、山西等印染企业,并积极参加柯桥等地的展会,内衣、口袋布、帽子布……生怕漏掉一个客户。就这样,发展了十几家客户,解决了“温饱”问题。 吃饱还要吃好。副经理郭占强介绍,去年11月,集团充实了棉织业务力量。他们按照集团“产品高端化”的要求,以特殊纤维、功能性面料客户为方向,与多家国内一流染厂展开合作。现在,生产品种由120多个聚焦到二三十个,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已达70%以上,平均每米接单价格翻了一番。棉织业务部副经理孙青说,他们通过“走出去”和比质比价,淘汰了6-8家劣质棉纱供应商,织机下机一等品率提高了13%左右。 干成事,离不了拼搏精神。陈素娟说,他们从来不吝啬付出,跑客户凌晨出发、半夜回家是家常便饭。去年7月,得知浙江某地有一家客户需要一款防静电坯布,她和胡立朝连忙赶了过去,几经周折,才争得3万米订单。去年12月,她和副经理郭占强参加青岛展会,得知重庆一家特殊工装客户坯布需求量很大,价格也不错,就连夜赶了过去,争到了试单机会。为买到这种棉纱,也为了不爽约,他们冒着大雪,驱车6小时到山东求购,厂家感动地说,你们这样拼,没有干不成的事,一定敞开供应。试单的时候,她带领管理、技术团队日夜盯在车间,产品很快得到客户确认。为满足客户需求,今年春节,他们主动放弃休息,在机台过年,客户十分感动,返单量越来越大。
织造车间一角
新上的高速络筒机
在车间北头,笔者看到,新添了不少布机。胡立朝介绍,这是新上的多臂高速喷气织机,共48台。他说,去年集团对棉织装备进行了大规模提升改造,淘汰了剑杆织机,新上了这些设备。较之剑杆织机,单台效率提升3.75倍,整体产量提高了91%;较之原有织机,效率提高了六分之一,万米节电约17%,噪音降低8%,且能适应提花、格子布等复杂织物生产。新上了地吸风系统,消除了织造车间的飞绒飞花现象。新上了一台高速络筒机,车速提高了30%以上,纱坨成型更好,能适应小批量生产要求,还减少用工50%。实验室新上一台乌斯特条干检测仪,不仅实现了棉纱全方位精细化、数字化指标测试,还可以模拟纱线织布后的状态图,更直观的预测布面效果;增添纱线耐磨仪、毛羽测试仪等设备各一台,为多角度检测织轴浆轴质量提供了数据支持。今年5月,集团又淘汰了16台低效能喷气织机,新购的16台高速凸轮喷气织机已经到厂,马上开始安装。
实验室新上的乌斯特条干检测仪
硬件过硬了,“软件”也不能软。陈素娟说,“聚焦市场、坚守品质、精细管理、创新突破”是集团的经营方针,更是他们不变的追求。在管理上,他们不放过每个漏掉效益的环节。通过严细管理,尾纱下降了60%多,每年减少损失80万元;废边平均长度由7厘米降至5厘米,每米降低成本0.1元;通过测试,提高布机转速44%,月产由80万米提高到155万米,减少用工90人;库存由120万米减至60万米以下,减少资金占用1000万元。分公司还在用人上大做文章,通过减员增效,员工平均年龄下降2.5岁,其中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下降2.4岁,提拔7名年轻人才到班组长以上管理岗位,开展了建言献策活动,等等。技术创新方面,通过改进工艺,纬密做到了分机型精准控制,年减少棉纱消耗100万元;通过精准上浆,年节省40多万元…… “众人划桨开大船。”通过共同努力,去年,该分公司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,今年前四个月销售收入又同比增长112%。现在,分公司订单满了,设备新了,成本降了,效益增了,与此同时,员工平均工资也增长了17%。大家普遍觉得有奔头了,因而大局意识强了,工作热情高了。准备车间主任孔慧苗说,有一次,某合同急等交货,上前夜的职工主动要求加班,一直干到了凌晨6点多。 “提升没有终点,前进没有止境。棉织人个个上满了发条,正在向全年销售收入和利税双翻番的新目标全力冲刺!”采访的最后,陈素娟信心十足地说。